• alex
  • 2021-04-20 14:26:00
  • 0

3分钟27张罚单!广东一高速路口超过62万人被罚,如此标准,目的何在?

最近广东佛山的一个高速路口上了热搜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?据网友爆料,这一路口处有超过62万车主在此违章,按每次违章罚款200元记3分计算,总罚款超过1.2亿元。更有网友在该路口进行无人机航拍统计了一下,3分钟之内有27辆车压到实线,被监控拍下,涉嫌违章。

新闻一出的瞬间,网友都炸了锅。有人戏称该路口为“印钞机器”,另有被罚车主说“路口提示不足,设计完全不考虑驾车习惯,而且正好是个上坡位置,等看到实线的时候已经晚了”。

另一方面当地交警表示该路口处罚监控设置并无问题,标志线、提示牌也设置合理,但此前某平台发布信息显示共有62万余人在此处违章,这就足以引人深思:如果真的如当地交警所说各种设置均合理,但众多的违章人数又说明什么?

对于车主而言,说起开车上路最头疼的莫过于稍不留意就被进行交通处罚。在今年的两会上,履职19年的全国人大代表、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韩德云提出,据统计,2020年全国交通罚款总额3000亿元左右,平均每车罚款逾千元。这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思考一个问题:处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

由此让我联想到目前很多组织、单位都在推行的“绩效”,如同开车上路的车主头疼交通处罚一样,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也非常头疼每年的绩效考核,曾经前同事的咆哮“绩效考核就是领导怎么想着办法扣我们的钱!”似乎又在我耳边响起。处罚、罚款真的只是目的吗?

参加过我们绩效训练营的小伙伴们都很清楚,绩效考核属于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,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绩效改进。也就是说在绩效管理当中,管理者也好,员工也罢,考核不是目的,在考核结果的面前所呈现出来的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,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组织、单位的良性发展。而作为服务于广大群众的交通执法部门,也应当本着处罚不是目的,而是为避免司机负面行为和交通事故的纠偏措施。


以这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为前提,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合理制定标准的问题。在此新闻中,参与申诉的司机基本有统一的意见,即此处交通标志设置不合理,当然此事尚在调查当中,具体调查结果还没有官方渠道证实,本人也不能妄自揣测。但如在绩效管理过程中,指标标准的设定一般所涉及的是指标值,而指标值的设定来源一般来说有三个:

1、由考核者、被考核者以及组织者共同协商确定,一般需要结合公司的战略、目标进行设定;

2、根据指标的历史数据(上一周期指标的完成情况、最好情况、可提升比例)结合被考核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设定;

3、参考行业的标杆数据进行设定。

在指标值设定过程中,需要遵循SMART原则,除了考虑“在时间期限内给出具体、可衡量并与其他指标具有关联度”之外,“跳一跳才能够得到”也很重要,如果太低指标就失去了改进的意义,如果太高,怎么跳都够不到的话,也就失去了对员工激励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绩效指标值的设定,需要以人性化为基础的,如果脱离了人性化,那就真的沦为“罚款”的工具了。

在交通管理中的处罚标准制定也是如此,应以人性化为基础,交通法规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交通违法以及交通事故的发生,但如果标准太过的话,也就失去了本来的目的。

最后,如果诸位将来有幸到本人的家乡一游,开车在路口看到红灯时,离那条停车线远一点,切记!